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、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绿色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。海绵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实践,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一、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

海绵城市: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法 室内设计

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,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,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。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循环,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,降低城市排水防涝风险。

海绵城市具有以下意义:

1. 优化水资源利用。海绵城市通过收集、蓄渗、净化和利用雨水,提高城市用水效率,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。

2. 降低洪涝灾害风险。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提高城市排水能力,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。

3.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。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,提高城市空气质量,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。

4.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。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,实现经济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。

二、海绵工程技术概述

海绵工程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、水文地质学、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,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,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。以下是几种常见海绵工程技术:

1. 绿色屋顶。绿色屋顶是指将植被种植在建筑屋顶上,具有降低建筑能耗、净化空气、增加雨水渗透等功能。

2. 植被缓冲带。植被缓冲带是指在城市排水系统中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区域,用于拦截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,净化水质。

3. 雨水花园。雨水花园是指利用植物、土壤、沙石等材料,形成一个自然渗透、净化和蓄水的空间,用于收集和利用雨水。

4. 地下渗井。地下渗井是指在地表以下设置一定数量的渗井,将雨水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层,补充地下水资源。

三、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成效

近年来,我国多个城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以下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——厦门为例,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成效:

1. 厦门市的实践

厦门市自2015年起,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,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、设计、建设和管理全过程。厦门市通过实施绿色屋顶、雨水花园、植草沟等海绵工程措施,有效提高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,降低了洪涝灾害风险。

2. 厦门市的建设成效

(1)雨水利用率提高。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前,雨水利用率仅为20%,通过海绵工程建设,雨水利用率提高至40%以上。

(2)洪涝灾害风险降低。海绵城市建设后,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高,有效降低了洪涝灾害风险。

(3)生态环境改善。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,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,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。

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绿色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。海绵工程技术在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、降低洪涝灾害风险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未来,我国应继续深化海绵城市建设,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